一、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定教研教改能力,能胜任初中地理教学、小学科学教学的合格教师或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专科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
地理基础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吸顶式星像仪(含四季星空)、典型地形地貌模型、火山模型、世界洋流演示仪、立体地球内部构造仪、区时换算演示仪、月相变化演示仪、世界地形模型、中国立体地形模型、飞碟式地球运行仪、飞碟式三球仪(日月地运行仪)、飞碟式月球运行仪。
地理基础实验室
图1朱老师在讲解太白山垂直带谱图 |
图2 地图测量实习---校园平面图测绘 |
图3 气象要素日变化观测 |
![]() 图4 探讨植被与地理环境关系 |
三、专业特色
特色一:地理教育专业办学时间长,历史积淀较为深厚
地理教育专业其前身为定西教育学院地理系地理专业,从1984年开始招收地理教育专业专科成人学生,曾是甘肃省初中教师培训重点专业,迄今已有29年的办学历史。2004年由省教育厅批准,2005年9月开始招收普通专科,已毕业学生630人,现有学生421人。
特色二:产学研相结合,地方特色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紧扣甘肃省定西市自然地理特色(地处干旱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产业经济特色(马铃薯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不仅大力培养地方教育急需的中学地理师资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而且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思维开放、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地理教师,已在干旱区黄土高原治理及地方主导产业等领域完成多项科研项目,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版《定西农业产业化及区域协调发展》、《马铃薯产业原理与技术》等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在兰州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已结题和在研项目10项,其中在研的项目有“定西市实现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问题研究”、“甘肃省漳县易灾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基于RS和GIS的六盘山片区甘肃省集中连片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研究”等。
特色三: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省级教学团队
1992年经教育厅评估确定为全省地理教育培训重点专业;2011年地理教育专业获得甘肃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在教育厅组织的评选中,地理教育教学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实现了我校质量工程建设又一项新的突破。
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助教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62.5%,硕士学历教师占56.3%。“贫困地区继续教育研究”项目获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定西农业产业化及区域协调发展》一书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2名教师成为“定西地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教师荣获甘肃省“园丁奖”;2名教师获第四批市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得我校“青年人才资助工程”资助;3名教师的论文获定西市第三、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三等奖;8名教师在地理信息系统、测绘、水土保持和地质勘查等方面成为“双师型”教师。何启明教授主持的《世界地理》、景履贞副教授主持的《人文地理》和包忠副教授主持的《中国地理》等3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特色四:建立了完善的实习、实践体系,学生就业面广,就业率高
通过四个实验室技术平台(地理基础实验室平台、多媒体教学技术实验平台、GIS实验平台、实践平台)和三类实践空间(学校 、实习基地、地理活动和实践基地),多方式、多途径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现有地理基础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天文天象观测馆等三个实验室和一个地理信息资料室。已在定西市水利设计研究院、定西市水利局、定西兴德生态工程规划设计院、定西市交通局、定西市地震局等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除担任中学地理教师外,还在城市规划、乡村发展、区域规划、旅游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部门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四、师资简介
贾国江,教授。汉族,1964生,甘肃省陇西县人,现任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2000-2002年在兰州大学区域经济专业学习。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甘肃省地理学会理事、定西市科协副主席、甘肃省九届人大代表、第十届政协委员、定西市一、二届人大常委、民盟定西市筹备委员会主任。已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有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经济地理)、试论地理版图教学、浅议地理灾害教学、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地理教育、欠发达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探索等。已完成的《贫困地区继续教育研究》科研课题获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新建高等专科学校师资队伍的发展策略》科研课题被列入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已出版专著《欠发达地区教育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等。
何启明,教授。汉族,1964年4月生,甘肃通渭人,中共党员。1987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1999-2001年在兰州大学区域经济专业学习。中国地理学会会员、甘肃地理学会理事,2008年荣获甘肃省“园丁奖”。参与完成了甘肃省“七五”重点攻关课题“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资源利用研究”的研究工作,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合著著作1部;主参编高校地方课教材(内部使用)2部。在《经济地理》、《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段耀峰,副教授。汉族,1966年11月生, 甘肃会宁人,中国共产党员,“双师型”教师,获地质勘测工程师证书。1989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今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专业,现为中国地理学会会员。1989年7月至1993年6月,在核工业西北地勘局(助理工程师),主要担任野外地质调查、勘探等工作。曾先后4次获得“地区优秀团干部”光荣称号,3次学校被评为“优秀党员”,4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被评为“定西市高考招生工作先进工作者”。
王晔立,男,汉族,1968年10月生,甘肃通渭人,教授,地理系主任,“双师型”教师,获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1992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2000-2002年在兰州大学区域经济专业学习,2005-2007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学习,并获硕士学位。2012年荣获甘肃省“园丁奖”。中国地理学会会员,甘肃地理学会会员,政协定西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定西气象学会会员。主要承担《地图学》、《计量地理学》等课程的讲授工作。在耕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成果有:《西部大开发与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以定西高泉流域为例》等学术论文20余篇。完成定西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白玉琪,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硕士毕业,“双师型”教师,获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现为地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地图学》、《经济地理学》等教学与研究工作。
朱炜成,男,汉族,1965年11月生,甘肃会宁人。1990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地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主要从事《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地理科学导论》等教学与研究工作。
包忠,副教授。男,汉族,1970年6月生于甘肃渭源。199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原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地理》、《旅游地理》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西北师大学报》、《高师学报》、《甘肃农业》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7篇,主持完成校级精品课程《中国地理》。
曹娟玲,女,汉族,1972年6月生,甘肃定西人,“双师型”教师,获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199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硕士学位,地理系副教授。在《节水灌溉》、《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1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讲《中国地理》、《自然地理》等课程。已指导毕业生论文6届。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学校“中青年教学骨干”、2012年被评为学校和定西市“骨干教师”。
焦金鱼,讲师。男,汉族,1974年9月生,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毕业,获全国水土保持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主讲《自然地理学基础》等课程。2011年4月参加水利部主办的水土保持甲级监测资质证培训班并获证。2012年12月参加全国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测绘专业教学改革新动向及高职高专教育新理念,并获结业证书。在《干旱区地理》、《水土保持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干旱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篇。近年来一直潜心钻研半干旱地区定西市的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工作,和校外生态工程规划设计院合作完成了青海省10余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漳县的《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漳县东扎沟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1年报批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甘肃省积石山县银川河项目区小流域治理2011年实施方案》、《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甘肃省通渭县涧滩项目区2012年实施方案》、《通渭县鸦儿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2012年实施方案》、《合作市格河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012年实施方案》、《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安定区青石项目2008-2012年水土流失监测总结报告》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及监测项目10余项。2012年列入定西师专青年人才工程资助计划、并被评为定西师专第二届中青年骨干教师。《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研究》于2013年获定西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张建强,男,汉族,1976年5月出生,甘肃岷县人,中共党员,1997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土地管理与开发专业,2008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讲师。本人热爱教学工作,教学态度端正,一直从事一线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地质学基础》等课程,并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指导。
林长伟,女,汉族,1983年3月生,辽宁省庄河人,党员,2013年担任地理系书记。200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地理系讲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计量地理学》及《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利用马尔科夫过程预测景电灌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等。多次带队带领学生进行野外综合地理实习。已指导毕业生论文4届。2010年-2011年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
王宁 ,女,汉族,1984年12月生,甘肃定西人,“双师型”教师,获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2009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地理系讲师,主讲《地理科学导论》等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城市地理》研究。
王小鹏,男,汉族,1984年10月生,甘肃临洮人,“双师型”教师,获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200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得西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地理系助教,主讲《自然地理学》等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地区退牧还草生态工程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石羊河流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社区发展与草地保护的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寒退化草地主要毒杂草更新特征与机理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2010年获得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西北地区退牧还草生态工程绩效评价及对策研究》二等奖,在《经济地理》、《中国草地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陈绪志,男,汉族,1977年11月生,湖北咸宁人,“双师型”教师,获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2009年9月在江西师范大学攻读自然地理专业,2012年6月获理学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遥感与GIS应用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3篇,主讲《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测图》等课程。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赴天水参加全国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培训,重点了解和学习测绘专业教学改革新动向及高职高专教育新理念,并获结业证书。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赴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进修学习数字测图与摄影测量学等课程。